01导论

文章目录
  1. 1. 第一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1. 1.1. 一、两个问题和争论
    2. 1.2.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
  2. 2. 第二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络
    1. 2.1.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1)
    2. 2.2.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
  3. 3. 思考题

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

权衡、成本、边际、激励、贸易、市场、政府、增长、通胀、平衡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货币短期(刚性);中期(粘性);长期(弹性)

货币中性;逆周期管理

前瞻性指导(forward guidance)

“前瞻性指导”被用来特指央行针对未来政策利率路径的沟通。

广义的前瞻性指导,是指央行针对未来政策意向的沟通。不仅包括央行针对未来政策利率路径的直接沟通,还包括中央银行通过发布文字的未来经济展望或量化的宏观经济预测等方式间接传递的未来政策路径信息。从“未来政策意向沟通”这个层面上看,“前瞻性指导”并非此次危机后才启用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联储就开始了“未来政策意向沟通”的探索。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的特殊背景,美联储针对未来联邦基金利率路径的“前瞻性指导”,被提升至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

Forward guidance is verbal assurance from a country’s central bank to the public about its intended monetary policy. Forward guidance attempts to influence the financial decisions of households, businesses and investors by letting them know what to expect from interest rates (to the ext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can influence those rates). The central bank’s clear messages to the public are one tool for preventing surprises that might disrupt the markets and cause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in asset prices.

Forward guidance is a key tool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United States. Other central banks, such as the Bank of Engl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and the Bank of Japan, use it as well.

央行两大任务:稳定金融——最后贷款人;发展经济——货币政策

第一节 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现象

六个变量:GDP(GNP) CPI(PCE) Labor BP=X-M 利率、汇率

三大函数:IS-LM(-BP) AD-AS 菲利普斯曲线

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速走势

M1增速超过M2。代表人们更偏好流动性资产,说明经济形势不好,随时准备抄底。即暗示了流动性陷阱

NOTE: The 2-year and 10-year Treasury rates are the constant-maturity yields based on the most actively traded securities. SOURC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Federal Reserve Board; FED(Monetary Policy Report FEB 2018, pp31).

十年期、二年期债券收益率差距缩小,代表经济形势好转(融资成本降低,风险减少),而后期债券利率增加,一是联邦基金利率增加,二是通胀。

短期债券收益率和长期债券收益率之差被称为期限利差(term spread),当期限利差收窄时,收益率曲线会趋于平缓。目前,这是因为长期收益率正在下降,短期收益率正在攀升。

通常情况下,投资期限越短,收益率越低,反之,投资期限越长,回报率就越高,以抵消在较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资金的更大风险。但在过去一年里,收益率曲线一直在趋平,因为短期债券收益率已接近长期收益率,这可能表明投资者对未来几年美国经济表现的信心受到侵蚀。

根据研究统计,收益率曲线倒挂已经成功预测了1955年以来美国全部9次经济衰退,指标领先时差为6至24个月。

rescue bailout save区别?

纾困(Bailout),是一个口语化的非正式经济学术语,由bail和out组成,意指出面拯救一个企业或国家免于破产,或防止金融危机蔓延的手段或计划,这个词主要在2008年金融海啸以后流行。Bailout的词源本是指在航海中,将船只中的积水往外舀出的行为。而与Bailout的相对词是bail-in,是指股东和债权方责任制,即强制由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介入,不再由纳税人买单。

一、两个问题和争论

(1)货币对经济活动有影响吗?

提高经济效率,调节经济运行

  • 以马歇尔和皮古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

    • 货币是交易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经济活动在长期不会有失业,无须政府干预。
  •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

    • 持有货币能够满足市场主体的三个动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

    • 因三个心理规律作用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活动在短期中会有失业,需要政府干预,货币粘性,货币政策无效(但需要调节)。(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2)资本边际收益递减;(3)流动性偏好。

(2)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

    • 市场主体的资产组合中包括货币;货币数量变化和持有货币的收益变化会通过资产组合调整,来影响实际经济运行。

    • 市场价格能够灵活调整,经济活动存在自我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干预。

  •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派:

    • 货币变化会影响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实际经济运行。

    • 价格调整具有粘性特征,政府需要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条件的干预。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

  • 市场价格调节过程比较缓慢,政府干预可以缩短经济活动恢复到有效均衡状态的时间,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

    分散决策 VS 集中决策

  •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

    • (1)个体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使得经济均衡过程和达到均衡的时序千差万别,并且会相互影响。

    • (2)个体经济活动的最优化行为,往往难以达到社会整体所期待的最优状态。

干预时机

  • 家庭和企业都会有(买者和卖者)大量的货物贮存和金融资产贮存。
    • 经济体系对大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和对小的均衡偏离所作出的反应并不相同,取决于存货调整对经济波动的吸收能力,并有均衡收敛非均衡收敛两种调整情形。
  • 缓冲存货与莱琼赫夫沃德(A.Leijonhufvud) “走廊 ” 。在“走廊”之外,当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已被挤干时,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对产出水平会有显著影响。

短期与长期

  • 如果价格完全弹性,长期运行与短期运行相同
    • 货币政策没有作用,因为货币是中性的
  • 证据:价格不完全弹性
    • 企业不是通过降低价格,而是通过改变劳动力来应对冲击
    • 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上涨或下降导致经济回归趋势
  • 中央银行的角色
    • 通过减少要求的价格调整来减少冲击的影响
    • 挑战:区分需求和供应冲击。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有在需求冲击导致收缩时才能使用;如果供应冲击导致收缩(例如,20世纪70年代)。 扩张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政策工具

  • 在经济正常运转时期,货币政策可起到经济运行润滑剂的作用,是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

  • 在经济非正常时期,货币政策的运用要区分实际经济运行状态,并要与财政政策等其它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加以比较后加以运用。

    • 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可能没有效力,因为它虽然能使流动资产存货增加,但它不能把这些流动资产置于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交易者手中。
  • 在货币政策可能有效的经济波动范围以内,因为存在着较大的缓冲存货,在中央银行能够将注入的流动资产通过金融市场流入到需要用钱的交易者手中时,市场机制本身也能够在交易者之间调剂缓冲存货。

  • 在实际经济中,世界各国有的以财政政策为主,有的以货币政策为主,并没有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

    • 我们不能用政府的公共支出代替私人部门的生产活动,政府的公共支出只能充当经济运行的起动作用。政府政策要做的是,在经济的各个不同部门中正确地分配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增加需求。
  • 在实践当中,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货币政策都会影响实际经济运行。

    •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货币总量规模等,会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经营活动发生变化,并通过银行信贷投放过程和银行信息管理、市场预期等渠道,使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发生变动,进而引起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发生均衡调节。
  • 影响货币政策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效果的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作用会有不同。比如:(1)要有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2)要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体系;(3)要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等。

不同国家央行目标不一样。美国:通胀第一,在此基础上考虑就业率;中国——金融稳定第一,在此基础上考虑就业率。

二、货币与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把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称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

第二节 货币理论发展脉络

  • 货币理论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为一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另一个时期。
    • 其标志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金属货币流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各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开始实行纸币流通制度。
  • 尽管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确定了“双挂钩制度”,但只是维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水平的一种措施。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已经完全不再代表黄金价值。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1)

  • 货币面纱观”认为,货币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商品供给所取得的货币可自动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能够自动相等,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货币的使用只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局部均衡,而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 货币面纱观认为,商品交易总量由外生因素决定,不受货币因素影响,一般物价水平只与货币总量有关,社会总产量变化与货币供应量变化无关。

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货币理论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2)货币起什么作用? (3)货币的价值如何决定? (4)货币价值的变化对财富分配有何影响? (5)怎样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

(一)货币起源理论 早期的货币理论认为,物物交换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导致货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物物交换过程中,使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其收益远大于因引入货币而增加的各种费用总和。

(二)货币职能理论 亚当·斯密(A. Smith)认为,货币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职能。马克思认为,货币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储蓄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三)货币本质理论——金属主义货币论 金属主义货币论也称货币金属论。金属主义货币论认为: * 应将货币和货币金属等同,强调货币金属的使用价值; * 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价值由货币材料的价值决定; * 重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职能; * 反对铸币减重和不兑换纸币流通。

(三)货币本质理论——名目主义货币论 名目主义货币论认为: * 货币仅是一种符号,本身不一定是商品,也不一定有价值; * 币材的价值不等于货币的价值(也称货币国定论),货币的价值由国家规定或在流通中形成,取决于发行者信用(也称职能价值论); * 重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把流通手段看作为货币的本质; * 要求摆脱金属材料对货币的束缚。

(四)货币价值理论 早期流行的货币价值理论主要是货币数量说。 货币数量说认为: * 货币只有通过流通才有价值,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 可将货币归结为流通手段,贮藏货币对货币流通数量不具有调节作用; * 货币数量等同于商品数量。 费雪(Fisher,1911)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五)货币制度理论 货币本位(Standard)是指以什么作为价值尺度。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本位制度包括: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等。 最理想的货币本位制度是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有三个标准: * 主币可自由铸造和自由销毁。 * 黄金可自由输出和输入。 * 区分主币和辅币,主币为无限法偿。在金本位制度下也可以发行纸币,但纸币必须能够足额兑现。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

  • 20世纪3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使用成为常态。
  •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货币理论反对将货币问题和经济问题实行两分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新的货币理论,使货币经济学科的创立有了现实的可能。

魏克塞尔的观点

  • 反对货币面纱观,认为货币的使用会显著地影响实体经济运行。
  • 自然利率理论。自然利率为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利率。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水平时,并会缩减生产规模,经济活动进入到累积下降过程;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水平时,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使经济活动进入到累积上升过程。
  • 为了使经济保持均衡运行状态,应设法使货币保持中立。
  • 废除金本位制,实行纸币流通制度。

金本位制度崩溃以后的货币理论

1.货币本质和货币职能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纸币成为流通手段,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被归纳为两个方面: * 商品交换媒介,其中包括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充当商品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为狭义货币M1。 * 价值贮藏手段。充当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范畴从M1拓展到了广义货币M2和M3。

2.货币供给理论 *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遵循“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货币供应量由存款供给、贷款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共同决定。 * 菲利普斯(C.A. Phillips,1920)研究发现,当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且居民只持有活期存款时,活期存款增加额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额乘以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倒数。

3.货币需求理论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936)将人们保存货币的动机归纳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并给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 弗里德曼(M. Friedman,1956)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以下因素: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债券投资预期回 报率、股票投资预期回报率、预期通胀率和永久性收入水平等因素。

    • 六个方程,七个变量

    • 条件:Pt = P 短期;yt = yn 长期。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早期观点

  • 休谟(D.Hume)认为,在货币数量增加以后,物价上涨会从局部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引起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在此期间,劳动就业和产出水平等会有增加。
  • 亚当·期密(Adam Smith)认为,一国增加纸币供应时,多余的金银会流往国外,用于进口外国货物,并会促使本国生产发展。
  • 费雪(Iving Fisher)认为,当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物价水平变动时,利率、产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长期,货币数量变化只会影响物价水平。

4.货币数量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理论——现代观点

(1)货币与劳动就业关系

  • 凯恩斯认为,劳动就业主要决定于企业的投资需求。企业的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水平有关,利率水平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参见图1-5)。

  • 弗里德曼(Friedman,1956)认为,经济在长期中存在的“自然失业率”,不可能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解决。

  • 希克斯(John R. Hicks)以古典利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LL(货币需求曲线)-IS(投资储蓄曲线)模型,汉森(A.H. Hansen)则进一步将LL-IS模型发展成了IS-LM模型。

(2)货币与物价关系而言

  • 凯恩斯认为,在存在大量的劳动失业和闲置资源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只会使产出水平增加而不会造成物价上涨和引发通货膨胀。

  • 当存在劳动非充分就业且资源供应不足时,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半通货膨胀

  • 当劳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并会引发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会引起物价水平变化,但非线形关系。物价水平变化既决定于总产出变动,也决定于居民愿意保持的现金余额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长期,货币供应量增加只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 在纸币流通时期,通货膨胀的本质是,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通货贬值。现代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主要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种类型。

思考题

  1. ZIRP(零利率政策):0-0.25%。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当名义利率=0时,只能通过提高通胀率,即多印钞票。为什么美国和日本都实行ZIRP,但是日本无法刺激通胀?

美国购买的资产是MBS和国债,这与日本、英国、欧洲不同。

美国主要是以基础货币(央行)的增发代替广义(信用)货币(金融系统)

为什么日本央行投入市场的天量货币没有推高日本的通胀呢?道理很简单,这些钱没有进入流通。

为什么没进入流通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直接被兑换成了其他货币,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日本对东南亚和南美的投资,都是来自这些钱,日元的超发将通货膨胀输出给了其他国家。

日本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额较5年前的数据翻了近3倍之多,约20.1兆日元(约合1809亿美元)。

二是被将日元视为避险货币的国际货币投资者买入持有。低利率令日元适于做套利交易的融资货币,这是货币投机者们在做交易策略选择时的共识。套利交易中,投机者介入低息货币,比如日元,然后将其与更高利率的货币进行交易。然后该投机者就能从中获得息差,当其结束交易时获得利差,最后还回借来的低息货币。日元投机的国际玩家买入以做空日元。日元汇率自由浮动,央行干预程度(能力)较低,日元汇率有较多投机机会,持有大量日元可以进行有力的空头操作。

三是日本央行扩大购买国债规模后,民间银行将国债出售给央行,将资金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回央行的账上。因此,货币政策的超级宽松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实际是“给财政兜了底”。

2014年日本基础货币规模(货币供应余额)同比增长36.7%,广义货币M2增长3.4%,货款增长2%。日本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实行货币宽松后,日本国内银行资产上升最快的部分是活期存款。

四是日元贬值让原材料价格上升,消费者不愿意在其它商品上花费,担心食品和生活成本上升,企业投资速度减少,日本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缓慢。一句话,日本人不敢消费了。

五,未进行结构性改革:人口老龄化;综合商社制度;终身雇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