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文章目录
  1. 1.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
    1. 1.1.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2. 1.2.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
    3. 1.3. 名义/实际 GDP,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
    4. 1.4.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2. 2. 总支出均衡分析
    1. 2.1. 消费与收入
    2. 2.2. 简单均衡模型
    3. 2.3.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4. 2.4. 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
  3. 3. 金融,货币与宏观经济
    1. 3.1. 金融市场简介
    2. 3.2. 银行体系和货币的供求关系
      1. 3.2.1. 银行体系
      2. 3.2.2. 货币供应: 货币乘数
      3. 3.2.3. 货币需求
      4. 3.2.4. 货币供求与均衡利率的决定
    3. 3.3. IS-LM模型
      1. 3.3.1. LM曲线
      2. 3.3.2. IS曲线
      3. 3.3.3. 两个市场联合作用下的均衡
    4. 3.4. 经济政策简介
  4. 4. 所有市场的综合:AS–AD 模型
    1. 4.1. 总需求曲线价格水平P的变动
    2. 4.2. 第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3. 4.3. AS-AD 模型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

宏观经济学度量衡

  • 宏观经济总量:能够用以描述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社会的总体性指标。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宏观经济总量,可能是个量相加得到的总和,如总消费是每个消费者消费量的总和,总投资是每个厂商投资的总和。总量也可能是个量的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

  •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量,投资量,储蓄率,货币存量,政府预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价格水平),汇率等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概念: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一个国家领土内某一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 (GNP):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生产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等。

区别:GDP从地域角度划分的,考虑的是一国经济领土以内经济产出总量—国土原则;(国际经济联系加强 → GDP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

GNP从身份角度,统计一国国民(常住单位)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国民原则。

联系:GDP = GN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 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备注 (GDP, GNP)

第一,GDP/GNP包含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e.g. 自家种的蔬菜不计入。

第二,GDP/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e.g. 纸和贺卡,只计算贺卡的市场价值,因为纸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GNP包括现期新生产的,不包括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e.g. 二手车。去年建楼,今年销售。算作去年GDP,销售所耗的费用算今年。

第四,GDP/GNP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非交易的或无形的劳务。e.g. 音乐会。

第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

第六,GDP/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如资本(存量)-投资(流量);财富(存量)-储蓄(流量)。但不是所有所有流量都有存量,如:工资,消费,进出口(流量)

存量变量在两个特定时点之间的任何变化,取决于与存量相对应的流量变量在这一时期内的大小。

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与方法

国家宏观经济的循环

QQ截图20151119171200

消费C支出:耐用 (彩电等家电),

非耐用(食物,衣服)

服务 (教育,理发等)

投资I支出:资本设备(固定资产投资,又包括商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投资),存货(或称库存)

政府购买G:政府投资,转移支付,公务员工资

进口M,包括服务进口,如出国旅游,教育。

居民购房支出算消费还是投资?

核算GDP方法:

支出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主要包括:

  • 社会上各阶层居民的最终消费– C

  • 国内私人投资– I

  •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NX,是出口额 – 进口额, X-M

如果Y代表总产出(GNP或GDP),则以支出法计算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 = C + I + G +(X – M)

收入法:通过把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收入相加获得。

国民收入(美国为例)=劳动者收入(工资,来自雇主的补贴,社保)+所有者收入(独立生产者的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借贷产生的利息,不包括个人之间借贷和国家公债,因为企业借款是用于生产)

国民收入的两个调整因素:

  • 企业间接税: 企业交纳的营业税,货物税等税额

  • 折旧:对一定时期内因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

GDP是一个正确反映国民福利水平的指标吗?

  • GDP统计的是一个经过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但在现实经济中,很多经济活动是不经过市场交易的。

  • 同样人均GDP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不一样,因为价格水平不一样。

  • 人均GDP不反映分配情况。

  • GDP不反映自然资源拥有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

人均GDP 和3个其他描述生活质量的指标

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水质量满意度

几个概念

  • 国民生产净值( NNP )与国内生产净值 ( NDP ):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 国民收入( NI ):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收入的恒等关系

  • GDP可以用支出法与收入法核算,意味着:

(构成GDP之)总支出=(构成GDP之)总收入

(当年)总支出=(当年)总需求(AD)

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因为购买支出意味着已经出钱购买了产品,已经形成了对产品的需求,有多少支出就有多少需求,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已经购买,说明既有支付能力,又有需要,因此形成需求。

  • 总收入=总供给(AS)

总收入是各生产要素主体在生产最终产品与劳务中所获得的报酬,它代表了一个经济的总供给

  • 总需求=总供给(宏观经济之供求均衡)

名义/实际 GDP,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

如何衡量GDP?

  • 名义GDP → 按当前价格计算

  • 实际GDP → 按不变价格计算

价格指数的构造

  • 可变权数价格指数(variable-weight price index)

VPI=当期产出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当期产出按基年价格计算的价值

  • 固定权数价格指数(fixed-weight price index)

FPI=一揽子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揽子商品按基年价格计算的价值

(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商品,比如CPI)

通货膨胀率:价格在每一时期上涨的百分率

\[\pi _ { t + 1 } = \frac { \left( P _ { t + 1 } - P _ { t } \right) } { P _ { t } }\]

\[\pi _ { t + 1 } = \frac { \Delta P _ { t + 1 } } { P_t }\]

GDP通缩指数(GDP Deflator)

\[GDP Deflator = {名义GDP\over 实际GDP}\]

CPI和GDP Deflator的区别

  • CPI度量消费者购买的所有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度量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 CPI包括从海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GDP Deflator只度量在国内生产的产品。

  • CPI是固定权数价格指数,GDP Deflator是可变权数价格指数。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利率:利息与贷款数额的比率。

实际利率(i)和名义利率(r)的关系:

\[1+π=(1+i)/(1+r)\]

假设r比较小,两者之差为通货膨胀率(π)

\[r≈i-π\]

第五节:就业,失业和工资水平

生产函数Y=AF(K,N)

假设其他生产要素和科技水平A保持不变,

一国经济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该经济中的资本存量K就业人数N

假设资本存量在短期内不变,产出Y就唯一地与就业量N相联系。

人口结构

QQ截图20151126202328

失业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三者间处于经常性的变动

失业的种类

  • 摩擦性失业(信息不对称)。

  • 季节性失业(如旅游业)

  • 周期性失业(经济危机)

  • 需求不足性失业

  • 技术性失业

  • 结构性失业

  •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不等于百分百就业

充分就业

  • 非自愿失业消除,只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 职位的空缺数等于寻业人员的总数

  • 如果再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

自然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预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如下图)。

QQ截图20151119211737

奥肯定律(经验 法则)

这是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产出缺口: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

总支出均衡分析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J·M·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思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从长期看,一个经济的GDP增长潜力是由总供给来决定的,而总供给的能力可以用一下简单函数来描述:

Y=AF(K,L)

其中,Y是GDP水平,A代表该经济的技术水平,K,L分别代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存量。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GDP的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K,L的增长和A的变化。但从短期看,实际GDP的水平是由总需求即总支出水平来决定的。经济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潜在的总供给水平,实际由总需求水平决定。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认为短期社会总产出可以由总供给水平来决定,因此不断增加K和L就可以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不可持久)

总之,在宏观经济的长期分析中,总供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分析着眼点,而在短期,是总需求。

第一节:总支出与均衡
GDP的不同核算方法,如果我们用字母Y表示国民总产出,那么,下列关系必然成立:

Y = 总产出 = 总支出 = 总收入

在短期内,潜在总产出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总产出则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总需求非常易变,不一定等于潜在总产出),因而在短期内,实际总产出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所以

Y = 总需求

总需求:这里是指这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不仅指整个社会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欲望,而且指该社会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所以总需求实际上是指总支出。

Y=总支出=总需求

总需求的四个部门

  • 消费(Consumption) C

  • 投资(Investment) I

  • 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 G

  • 净出口(Net Export) NX

收入恒等式:

Y=C+I+G+NX

消费与收入

消费在总支出中所占的份量最大(发达国家一般占70%以上)。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影响最大)、传统习惯、兴趣爱好、攀比心理、气候、季节等。

消费方程: C=a + b Y

a: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消费品(基本消费:食品、衣服、住房等)

b:边际消费倾向,与历史传统、文化习惯等有关△c/△y=dc/dy=b

Y=C+S(s就是储蓄);S=-a+(1-b)Y;(1-b):边际储蓄倾向

简单均衡模型

均衡产出的决定:代数表示法;几何图形表示法

简单均衡模型:

假设条件

  • 假设没有对外贸易,是一个封闭经济,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在国内进行,NX=0;

  • 且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I=const;

  • 政府不参与经济活动,G=0

  • 价格不变假设或实际GDP小于潜在GDP之短期条件

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被称为凯思斯定律。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9一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能保持不变。即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

均衡产出的决定:代数表示法

∵ 均衡条件要求:总需求(AD)=总供给(Y)

∴ 有Y=a+bY+ I,从而Y=(a+I)/(1-b)

简单均衡模型:几何图形表示法

说明:在右图中,45度斜线又可以看成产出曲线,因为当把产出看作是收入的函数时,根据国民收入核算原则,产出恒等于收入,所以在图中成45度线。需求(AD)也是收入的函数,其位置取决于自发性支出(a+I)与边际消费倾向( b)的大小。在A点左边,需求大于产出,在A点右边,需求小于产出,经济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只有在A点,产出等于需求,经济实现均衡,因此,对应于A点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从图中可以看出, 45度线的形状与位置始终是固定的,而AD线的形状与位置却是可以变动的,所以均衡产出的大小将由AD曲线的位置决定,我们把短期内国民收入的这种决定法叫有效需求决定法。

简单均衡模型的扩展

扩展1:引入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1:征税T,从而居民消费修正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可支配收入Yd为:

Yd=Y-T=(1-t)Y;从而消费函数C=a+b(1-t)Y

政府行为2:政府支出G=const(外生变量)

均衡产出的决定:代数表示法

∵Y=AD=a+b(1-t)Y+I+G

∴ Y=(a+I+G )/[1-b(1-t)]

括号里的部分(a+I+G)称为自发性支出。系数1/[1-b(1-t)]称为乘数。

均衡产出的决定:几何图形表示法

 |

说明:如上

扩展2:引入国际贸易

出口:g1取决于国外市场需求,在本模型中为常数;

进口: 与本国总收入成正比,进口= g2+nY

g2:与总收入没有关系的进口产品,n:边际进口倾向(与贫富差距成正比)

NX=出口-进口=g-nY,其中g= g1 - g2

均衡产出的决定:代数表示法

∵ C=a+bYd=a+b(1-t)Y;NX=g-nY

∴AD=a+b(1-t)Y+ I+G+g-nY

∴ Y=AD=a+b(1-t)Y+I+G+g-nY

Y=(a+I+G +g)/[1-b(1-t)+n]

括号里的部分(a+I+G+g)称为自发性支出,系数1/[1-b(1-t)+n]称为乘数。

均衡产出的决定:几何图形表示法

三部门模型

总产出Y=Yd+T=C+S+T ,总需求AD=C+I+G 均衡意味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

均衡条件归结为:I=S+(T-G) 只要投资等于储蓄,均衡就能成立。

均衡产出的计算

假定 I=250,T=G=150 (政府预算平衡),

消费函数 C=a+bYd=1000+0.75Yd = 1000 + 0.75 (Y-T)

代入总需求构成公式:得到

AD=1000+0.75Y+250 + 150 – 0.75 (150)

AD = 1287.5 + 0.75Y

依据均衡条件 Y = AD 得到:

均衡方程 Y = 1000+0.75Y+250 +150 –112.5

均衡产量 Y = 5150

问:假定投资支出增加100,均衡产出Y将增加多少?为什么?

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

乘数的概念

引入:由练习得知,当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时,增加投资100个单位,总产出将增加400个单位。原因在于在均衡产出公式Y= 1/(1 -b)[a+I+G- b T]中,投资增量被一个乘数因子1/(1- b )放大为若干倍的总产出或GNP增量。不仅投资变动会导致GNP变动,而且ΔGNP会大于ΔI。

乘数和乘数效应

乘数(multiplier)又称倍数,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即国民收入增加量和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ΔGNP/ΔI)。

投资对提升GNP的放大作用称作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s)

乘数原理的语言表述

  • 假设某公司增加1亿元投资新建一个计算机工厂(即自发性投资需求增加1亿元)。一亿元投资用于购买设备,建设厂房,雇佣管理人员和工人等,产生了1亿元支出,从而使GNP增加1亿元(按支出法核算的GNP)。

  • 然而,这一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尚未终结。由GNP帐户平衡原理可知,最初1亿元支出将通过工资、利润、折旧、租金等最终转化为1亿元的居民(不限于该厂)收入。这1亿元居民收入会引致第二轮新的消费支出(余下部分变为储蓄)。而引致的第二轮消费支出增加,又将使GNP得到相应的增加。当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第二轮次生的支出规模要小于1亿元。

  • 同理,第二轮支出会产生新的收入,从而引发第三轮规模较小的支出。这样不断循环和规模不断缩小的支出链条,使得1亿元投资在经济系统中对总支出或GNP的影响效果显著大于1亿元。

乘数原理的数学推导

假设

第一轮(最初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为ΔAD (ΔAD=1亿元),

边际消费倾向MPC或b=0.6

最终总需求的增量为:

ΔAD=ΔAD+bΔAD+b2ΔAD+b3ΔAD+… =ΔAD(1+b+b2+b3+…)= ΔAD[1/(1-b)]

由国民收入均衡条件:ΔAD=ΔY,有ΔY=ΔAD[1/(1-b)]

其中1/(1-b)就是乘数,用k表示,则k=1/(1-b)=1/MPS

图解乘数

如图所示,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2-Y1)>10亿,即乘数大于l。图例表明,乘数的大小取决于AD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b。b越大,AD曲线的斜率越大,AD曲线越陡峭,自发性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就越大。它说明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之同方向变动。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的数学表达

由三部门均衡方程:Y= 1/(1-b)[a+I+G-bT] (这里为总额税)=a/(1-b)+I/(1-b)+G/(1-b)-bT/(1-b)

显然,G、I、T的系数即这些变量对均衡产出Y的偏导数就是这些变量的乘数。b= MPC,所以:

Ka= 1/(1-b)=1/(1-MPC) (自主消费乘数)

KI=1/(1-b)=1/(1-MPC) (投资乘数)

KG=1/(1-b)=1/(1-MPC) (政府支出乘数)

KT=-b/(1-b)=-MPC/(1-MPC)(政府税收乘数)

显然,自主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均有相同的正的乘数。税收乘数为负。

乘数理论的政策含义与条件限制

政策含义

简单(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及其乘数理论,为政府宏观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总需求不足,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象近年我国政府应对通货紧缩问题所采取的增加公共工程和公务员工资支出一样,并且支出刺激有可能产生乘数效应。

条件限制

乘数理论及相应政府宏观调节政策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总需求不足使实际GDP小于潜在GDP;适用于短期情况,短期内经济活动规模由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线,总需求上升表现为相同数量产出提升。如果总供给是垂直线,那么需求上升不能导致产出上升,乘数为零。因而,实际上还要取决于总供给曲线形状。

关于乘数理论的三点说明

乘数的作用和大小,除以上的条件限制外,还与均衡周期有关(乘数作用往往不是在一年内实现的,因此乘数模型是动态模型);市场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如中国市场机制就不成熟;政府各种措施的综合影响,如增加开支的同时增加税收,其增加开支的乘数作用就不十分明显。

现实中的乘数

第一、第二年乘数的平均值在1.4左右;但在此后,随着货币因素和国际因素开始起作用,乘数趋于缓慢下降。(货币因素是指GDP的增加对利率所发生的影响,正如我们在以后将要说明的,这种影响会对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理论是现实的高度抽象,越是高度抽象越是离现实越远凯恩斯乘数理论也是。由于前面曾经讲过的和没有讲过的原因,如前提条件不完全满足和乘数传导机制问题,以及财政政策的其它负效应及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反应,使现实中的乘数没有理论中的那么大。

反思中国案例:来自巴斯夏的隐喻

含义:政府“调控“市场必会带来巨大经济损耗!

金融,货币与宏观经济

金融市场简介

宏观经济学中的资产:

  • 实物资产: 如机器、厂房、汽车、房子等一切有形产品和生产资料等;

  • 金融资产: 包括货币、有价债券和股票等不同形式的资产;

金融资产的功能:

  • 金融资产可以很容易地跨越生产与消费间的间隔

克服消费上的纵向距离,即时间上的间隔

克服消费上的横向距离,即地域上的间隔

  • 金融资产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货币定义(从三项职能看的货币)

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并且具有价值储藏和计价或计帐单位功能的经济工具。

货币种类与度量

Ml=现金十支票帐户存款:包括全部现金和可随时开支票提取或转帐的银行存款,一般为活期存款。现金:包括纸币和辅币,又叫通货,M0

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是指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包括一年以下的所有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是指商业银行之间的准备金贷款。)

M3=M2+长期大额定期储蓄和其他一些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

M1的流动性最强。Ml是经济学家和政府经常使用的货币计量形式,我们所使用的货币概念仅指M1。M2 相对容易地转化为支付形式的金融资产;M3 是经过转换也可以作为支付形式的金融资产。

有价证券

有价债券是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按期取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和买卖的所有权或债权凭证。 是一种政府或企业向公众借贷的方式。

政府以这种方式获得必须的款项以支付其税收不足的部分;企业以这种方式筹措大额资金扩大生产;外国政府或公司也可以依法向本国人民发行债券

债券价格×贴现因子(利率)= 收入回报

注:市场经济中,央行通过买进或者卖出短期政府债券来调节利率.

股票

发行人:企业;发行目的:筹措资金扩大生产

股票与有价债券的区别:

有价债券是企业向公众借贷,企业只对债券持有人承诺归还本金加利息;

股票代表企业产权份额,股票持有人是企业所有者, 它的价值随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变动而变动。

实际上,人们购买股票,是为了贱买贵卖而获得利润,是由投机心理支派的,而不是为了真的要满足拥有企业的欲望。

银行体系和货币的供求关系

货币市场三大行为主体:大众,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货币供给: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控制,控制过程与该经济的银行体系密切相关;

货币需求:家庭和厂商通过比较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决定的。

银行体系

大众:指所有的家庭和除商业银行外的厂商,决定如何安排自己的钱财,即将哪些作为通货持有,哪些存进银行。

M=CU+D CU:通货(Currency)D: 存款(Deposits)

CU/D=c (0< c <1)---通货储蓄率(Currency Deposit Ratio),由大众的行为决定。

商业银行

在储备率所规定的范围内接受存款和放贷,赚取利息差的利润。

放贷的利息率> 存款的利息率, 商业银行希望尽可能多的把顾客的存款拿去放贷。

储备率(Reserve Ratio) :政府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把所有的存款都拿去放贷,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率交存央行,作为银行储备金(法定储备金),这以比例一般由银行法规定。

法定储备金和超额储备金(商业银行也可能由于自身的原因除了法定储备金外,还有一部分存款没有放贷出去,这一部分储备叫做超额储备金)构成了银行储备(RE) 。

储备率:r =RE / D (0<r<1)

贷款:银行放贷→收支平衡帐左右两边都增加了9000000元。凭空“创造”了9000000元。原因?

银行在放贷时,需要借款人以其他资产作为借款抵押,银行实际把借款人手中的其他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货币,从而使得货币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增多了9000000元。

如果这9000000元也拿出90%去放贷,类似的放贷过程又出现,只不过只能放贷9000000×(1-10%)=8100000元,这样又为货币市场创造了8100000元流通货币。依次类推,最后整个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的货币总额为9000000+8100000+…=90000000元。

一笔存款被存入银行以后,由于银行的放贷机制可以使得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总量远大于初始存款额,法定储备率r越小,银行系统可能创造货币的效果越显著。

中央银行

职能:

  • 对内:发行该国货币并接受各商业银行存款(银行的银行),但不能直接接受大众存款;

  • 对外:掌握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国家的专职会计。

从货币市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为大众提供银行服务(即:存款和借贷),中央银行则为商业银行提供银行服务,货币市场的均衡就是通过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QQ截图20151206221531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大众的相互作用通过c与r表达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大众的相互作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大众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 c = CU/D :选择一个适当的通货储备率c,在货币总量M给定时,通过c可以计算通货CU;

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活动 r = RE/D :在储备率r由法律规定下,给定存款D,可以计算储备RE;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通货CU和储备RE之和,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的目的。这两者之和称为基础货币(高能货币):Mb=CU+RE.

货币供应: 货币乘数

M=CU+D=(1+c)D,所以D=M/c+1

Mb=CU+RE=(c+r)D,所以D=Mb/(c+r)

故M=(c+1)Mb/(c+r)

因为(c+1)/(c+r)是一个大于1的正数,所以当基础货币有一个较小的变动时,就会引起货币总量有一个较大的变动,这样,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节较小的Mb来达到调节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应M的目的。货币乘数mm=(c+1)/(c+r),mm值与c和r均成反比,c越小,大众就会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D);r越小,商业银行就会拿更多的货币用来放贷。

QQ截图20151206224650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实现的。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短期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调节货币供应。

根据货币乘数原理,中央银行如果要增加货币供应1000万,只需要在债券市场上买进1000/7.3≈137万的政府债券即可达到目的(假设mm=7.3)。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假定所有的财产都是金融资产。

划分为两类; (1)货币; (2)非货币资产(用债券来代表)。

货币就是M1。债券则可以理解为除货币外的所有金融资产,e.g.政府和公司债券, 或股票。

货币与债券区别:货币不能为所有者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而债券能为所有者直接带来收益。

货币需求的动机

  • 交易动机

个人和企业为了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要。主要取决于交易的数量,进而取决于收入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过热,货币需求量大。

  •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

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货币的预防性需要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同样是收入的函数。

  • 投机动机

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化。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预期利率将上升的人,就会卖出债券保存货币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和曲线

交易和预防性对货币的需求量都与收入相关。用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收入,则L1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 L1=L1(Y) =kY

k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Y代表实际收入。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率,则有: L2=L2(R)=-hR

h表示R变动一个百分点时L2变动程度,可称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利率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所以L和R负相关。当R变大时,人们会减少现金的持有。

货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也密切相关,其他条件给定时,价格水平越高,大众就需要更多的货币去支付其日常开销。→货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成正比。

真实的货币需求只与收入Y和利率R有关。

根据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和利率相关,货币需求函数L为:

L=L(Y,R)=(L1+L2)*P=(kY-hR)*P

我们把消除了价格因素影响的货币叫做真实货币,真实货币为* /P。

真实货币的需求只与收入水平与利率有关。

货币的供给

由中央银行控制,与利率无关。短期价格水平固定不变,所以真实的货币供给Ms= /给定的常量。

货币供求与均衡利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R0 > R*

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L<Ms,人们持有过多的现金。人们希望把不生利息的现金转换成生利息的银行存款或有价债券。银行和发行债券的企业这时倾向于降低利息率,来应对过多的现金流入。结果带动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直到R*)。

利率下降则货币的投机(投资生产)增加,进而致国民收入增加,又使L1增加,最终使货币需求L增加,直到均衡实现L=M.

L<M,买债券,债券价格↑R↓,I↑, y↑, L↑ , M=L

QQ截图20151208184504

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过程 R1 < R*

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投资需求旺盛,货币的实际需求L>Ms时,因此为了得到货币人们会卖掉债券,取出存款。此时银行和企业会提高利率,降低债券价格,吸引人们购买直到均衡R*。

利率提高使投资也减少,国民收入减少,L减少,并最终达到均衡M=L

L>M, 卖债券,债券价格R↓, I↑, y↓, L↓, M=L

货币供给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

在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时,货币供给曲线会左右平移,从而使均衡点移动。

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 QQ截图20151208185202

当L因国民收入变动或其他原因而左右移动时,均衡利率也会发生变化。

IS-LM模型

QQ截图20151208193944

LM曲线

将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M=L=(kY-hR)P化为利率R与产出Y的关系:

\[R = - \frac { M } { h P } + \frac { k Y } { h }\]

这个关系叫做LM曲线,LM表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LM曲线上每一点都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

LM曲线上Y与R成正比

QQ截图20151208185552

LM曲线上Y与R成正比:当M, P给定时,Y越高,对货币需求越大,使得货币价格上升,即R上升

央行减少货币供给对LM曲线的影响

QQ截图20151208185722

减少货币供给,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R上升,使得LM曲线向上移动。

投资函数

投资函数:投资规模与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投资的因素是很多的(如货币供求状况、利率水平、投资品的价格水平、投资者个人的资金状况、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率R水平的高低。

R很低的时候,企业从银行的借贷成本就低,就有投资的冲动。

投资与一定时期的R存在负相关关系。

如果我们以I代表投资,以 R代表利率,则上述负相关关系可表示为:

I = i(R) (并满足条件dI / dR< 0)

如果用简单的线性函数表达:

I = e- d R

e是常数,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投资。

R是贷款利率。参数d 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投资系数,衡量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d越大表示投资对R变动反应大,d越小表示投资对R变动不敏感。 (d 跟企业的产权结构有关, 私有企业敏感,国有企业不敏感)

净出口函数

净出口NX与货币兑换率(汇率)也是密切相关的。

汇率(exchange rate):一国货币折合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记为E。

间接标价法:以本币作标准,折为相应数额外币表示汇率,例如1元人民币= 1/6.3 = 0.16美元。

汇率变动概念:升值和贬值

一种货币以一种或所有其他货币表示的价格下降时,称为贬值。反之称为升值。

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例,在间接标价法中,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

本币升值,E增大,本币购买力加强而外币购买力减弱,本国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NX减小,即NX与E成反比。

在实际中,NX应该与真实兑换率(考虑了价格因素)反比,所以第四章中的进出口函数应该修正为:NX=g-nY-mE×P/P*

说明:其中P/P*称为价格比,为本国价格水平与外国价格水平的比率

而由于外汇需求的主要目的是投机动机,所以真实兑换率又与本国货币利率成正比,即E×P/P*=q+vR.这样最终的净出口与利率的关系为:NX=g-nY-m(q+vR) = f - nY - mR

E 汇率 和利率正相关

当利率上升时,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

IS曲线

\[C=a+ b(1-t)Y; I = e- d R; NX=f - nY - mR ;\]

所以 \(Y=AD=C+I+G+NX= a+e+G+f + [b(1-t) - n]Y - (d+m)R\);

上式基本考虑了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全部关系。转化成Y-R空间中,得IS方程:

\[R = \frac { a + e + f + G } { d + m } - \frac { 1 - b ( 1 - t ) + n } { d + m } Y\]

IS方程反映了产品市场的均衡状况: 总是能够找到利率R 和国民收入 Y的组合,使得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式中可以看出,Y与R成反比。

两个市场联合作用下的均衡

IS-LM(联立)模型:得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

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利率与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在LM曲线上,又有一系列利率和相应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但能够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却只有一个。这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

数字实例:简单的IS-LM方程

IS市场均衡方程:

设I=1250-250R,S=-500+0.5y

(注意,S=y-C, C=500+0.5y)

I=S时有:y=3500-500R …(1)

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设m=1250,L=0.5y+1000-250R

L=m时有,y=500十500R …(2)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则有由方程(1)和(2)构成的联立方程。

解之得:R=3%,y=2000

经济政策简介

涵义: 经济政策是政府有意识的通过调节它所掌握的经济资源来使得整个经济运行朝着它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工具: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T)和支出(G)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宏观调节政策。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M)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右图:扩张财政政策对Y和i的影响。

IS-LM模型初始均衡为E(R0,Y0)。

扩张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或减税时,IS右移至IS’,并与LM相交于新的均衡E’(i’,Y’)。

显然扩张财政政策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

QQ截图20151208190815

LM曲线与IS曲线相交于E,决定了利率水平为R0,国民收入水平为Y0。

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右移为LM',LM'与IS相交于E',形成新的均衡,这时利率为i',国民收入为Y'。

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是: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相应的政策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用于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之时。

所有市场的综合:AS–AD 模型

QQ截图20151212210036

本章介绍的总供给曲线(AD曲线)是结合总支出均衡模型(实物经济), IS-LM 模型 (实物和货币经济)得来。

总需求曲线价格水平P的变动

两种学派之争:

新古典主义:价格是一个时刻变动的量。

凯恩斯主义:价格水平相对变动缓慢,具有“粘滞性”,在短期可以认为价格是一个常数。

之前的短期分析中,假设P为定量现在考虑时间段比前面的“短期”长一点,但没有长到人力资源,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明显变化的“长期”。假定潜在生产水平不变时,而允许价格水平变动。

总需求AD曲线(Y和P的关系):IS –LM 联立消去R,得Y与P的关系

\[Y = \frac { \alpha _ { 1 } h } { \alpha _ { 2 } h + k } + \frac { M } { \alpha _ { 2 } h + k } \frac { 1 } { P }\]

\[\alpha _ { 1 } = \frac { a + e + f + G } { d + m }\]

\[\alpha _ { 2 } = \frac { 1 - b ( 1 - t ) + n } { d + m }\]

由IS-LM模型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AD)总需求曲线(AD)特点:Y与P成反比。

QQ截图20151212210556

价格由P1 上升到P2,减少了真实货币平衡, 使得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IS-LM模型里收入水平下降。AD曲线把这过程总结为Y与P成反比:价格水平上升时, 收入水平下降。

第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潜在能力,它是由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如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以及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的制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水平Y = AF(K, N)

技术水平A是指一个国家使用生产要素去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短期A, K 是给定的。劳动供给N 受实际工资水平W/P影响。

短期潜在总供给曲线的几个基本假设

  • 资本要素在短期内是给定不变的;

  • 短期内不发生技术进步;

  • 决定一个国家总供给水平的自然要素:环境,土地,能源储存量等也既定不变。

所以,总供给和价格的关系就集中在劳动力供给和实际工资变化的关系。

劳动力是由家庭向生产部门提供的。以N表示家庭愿意提供的劳动服务(就业量),用W表示工资水平,W/P为实际工资,那么劳动力的供应曲线就应该在W/P和N的空间上表示出来。

劳动力供给的图形表示

QQ截图20151212211212

总供给曲线

QQ截图20151212211354

生产函数:Y=F(N,K),K为资本,Y为产出。资本K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就业量N随着经济的波动而起伏不定。短期内劳动力的供给是稳定的,需求却随经济运行状况而变动,当经济衰退时,大量失业,实际就业量小于劳动力总量。如果将一个就业中所有愿意就业且在工作年龄范围内的人数记做,那么当实际就业量N= 时,就 称为“充分就业”,这种情况下的产出水平称作“潜在生产能力”,记为,Y在Y-P平面上是一条垂直线,即潜在生产能力与价格无关。我们把称为总供给曲线(AS)。右图即是总供给曲线 。

价格的变化和总产出的确定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所以,当需求不足时,可能生产较少产出,均衡点在AS线的左侧;需求过大时,则在AS线右侧。下图有三种线: 垂直的总供给线AS,水平的价格线P0,向下倾斜的总需求线AD。AD变动最快(短期变量,e.g. 人民币升值,全球经济不景气)P0变动缓慢(中期变量),在短期不易被察觉,所以P是一条水平直线;AS移动最慢(长期变量,只有人口显著增加,劳动力质量,资本积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AS才右移 )。

图片1.png

特殊的均衡过程

在短期内,总均衡点e由AD线和P0线确定。由于P0和AS固定不变,当AD移动,就会出现经济波动。当AD处于AD0时,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等,经济运行平稳。当AD左移到AD1时,均衡点变动到e1,实际产出水平下降为Y1,经济衰退;反之,AD线移动到AD2位置就形成经济过热。因而经济的实际均衡点并不是AD和AS的交点决定的,而是AD和价格P变动所确定的。

价格调整过程

价格水平是供给与需求双方联合作用的结果。实际总产出与潜在总产出能力之差称为市场压力,无量纲化表现为 ()/ 当市场压力为正时,总需求>潜在生产能力,P有上升趋势;P应该是Y的函数。但由于价格变动的粘滞性,所以P滞后于Y的变化,也就是目前的价格水平Pt是由上一期的总产出Yt-1确定的,当前的Pt确定当前的总产出Yt,而Yt又对下一期的价格Pt+1产生影响。右图给出了这种交替作用过程。

价格调整过程-数学推导

厂商在每一周期对自己的产品定价,定价时,厂商会参照市场上的流行价格水平,假定

为。这种流行价格水平只是一种预测价格。但是,厂商并不完全依赖于这种预测,还要根据经营经验对价格进行调整,实际上就是根据市场压力作出反应:

系数可以认为厂商对自己经验的依赖程度。

厂商定价是在流行预测价格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市场压力的反应。

我们假定就是去年的实际价格,此时价格调整方程变为:

体现价格的粘滞性:当前价格水平受上一期价格水平的影响, 价格的变动由市场压力所造成,其大小取决于实际总产出与潜在总产出水平之差。把上式右边的1移到等式左边,整理得

\[\frac { P _ { t } - P _ { t - 1 } } { P _ { t - 1 } } = f \cdot \frac { Y _ { t - 1 } - \bar { Y } } { \bar { Y } }\]

称为“菲利浦斯曲线”。可见,通货膨胀是由市场压力形成的,价格变化是供求之间互相调整的信号。后来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不仅跟市场压力有关,还与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关。假设预期为\(\pi^e\)

则菲利浦斯曲线变为:

\[\pi = f \cdot \frac { Y _ { \mathrm { t } - 1 } - \bar { Y } } { \bar { Y } } + \pi ^ { e }\]

价格调整过程-图形推导

经济过热的调整过程如图(a)。在价格水平P0时,由于投资过度,总需求曲线移到AD,此时P0和AD线确定均衡点e0,对应总产出Y0,Y0大于潜在产出水平,市场压力为正,下一年价格上涨,由P0到P1;随价格上涨,总需求减少,第二年均衡点移到e1,相应实际产出减为Y1。Y1与的差额形成市场压力,上述过程重复,直到第三年Y3=时,均衡点稳定在e3。经济衰退的调整过程如图(b),其价格调整过程与(a)完全相反。

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对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起了加速作用这一加速作用使得价格水平急剧上涨和下降,经济在过热与衰退之间循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调整到均衡水平。

菲利普斯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pi = f \cdot \frac { Y _ { \mathrm { t } - 1 } - \bar { Y } } { \bar { Y } } + \pi ^ { e }\]

  • 价格P 与人们对未来的价格预期正相关,与失业率变动负相关。而失业率与市场压力负相关。

  • 价格水平P和产出水平正相关:经济短期产出水平>潜在产出水平(Y↑)时, 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失业率低到一定程度,出现劳工短缺,工资水平就会↑, 产品价格P就会↑。所以短期的总供给曲线在Y-P平面是向上倾斜的曲线。

得A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宏观经济中价格水平P和产出水平Y正相关,同时人们对价格的预期Pe 的变化,以及商品市场和劳动力要素市场中的结构性因素Z的变化,都会使AS曲线发生移动。自然产出,即潜在产出是预期价格=实际价格水平时的产出右图:AS曲线通过(, Pe=P),预期价格Pe上升使得AS曲线上移到AS’。

QQ截图20151212213802

短期总供给曲线总结

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得出总供给曲线。

AS 曲线三个特点:

  • AS 是向上倾斜的曲线:产出的增加使得价格水平上升。

  • AS 曲线通过点(, Pe=P):

QQ截图20151212214057
  • 预期价格Pe 上升使得 AS 曲线上移, 反之预期价格Pe 下降使得 AS 曲线下移。

AS-AD 模型

经济均衡是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叉点。在均衡点上商品市场,货币市

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

当经济受到一些事先无法估计到的干扰时,国民经济运行就会偏离原来的轨道。均衡点的位置就会离开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从而产生经济波动。我们把这些事先无法估计到的干扰称作为“冲击”(shocks)。

总需求方面的冲击

在总需求的四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的变动,都有可能造成对总需求的冲击。

  • C:消费一般比较平稳,除非消费模式突然巨变

  • G:政府支出较容易控制

  • I:易出现无法预料的大幅波动,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以及信心

  • NX: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经常造成对总需求的冲击

右图AD1:假设投资I或净出口NX由于某原因突然下降,AD左移。e0为初始均衡点,由于价格短期来不及变动,由P0和AD1确定新的均衡点e1,总产出到Y1。菲利普斯曲线定义的市场压力为负,下一年通货膨胀率为负,价格水平下降,使得总需求所确定的总产出上升。下一年度,均衡点会沿AD1向右下方移动,直到总需求=价格水平降为P1。

右图AD2:假设总需求突然上升。。。

总需求冲击:价格无法回到初始水平

总供给冲击

所有与生产方面有关的不可预见的干扰都可以被归纳为总供给方面的冲击。如:

  • 原材料的大幅涨价

  • 交通运输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 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

  • 技术变革

  • 国际市场竞争等

由于由潜在产出水平确定的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不会变动,对总供给方面的冲击不会移动AS线,统统表现为价格水平的突然变动。

右图:例如全球原油价格暴涨,使得价格水平短期内上升到P1。总需求曲线不变时,使得总需求减少。均衡点从e0沿AD曲线迅速移到e1,经济立刻进入衰退,实际总产出降至Y1。

下一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所确定的价格水平开始下降,使得总产出上升。于是均衡点又从e1沿AD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到e0,价格水平回到P0。

总供给冲击:均衡点(价格)慢慢回到初始位置AS

两种冲击之后,均衡点都能恢复到潜在产出水平,但受总需求冲击之后的价格水平会停留在一个新的位置,只有受总供给方面冲击后的价格水平还会回到初始位置,这一点有助于判别两种冲击的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

运用经济政策的原因:市场机制本身有消除经济波动的功能,但过程缓慢。失业,通胀会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波动持久和严重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的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社会的和政治上的动荡。政府有意识的经济政策可以抵消冲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使经济的运行处于平稳状态。

运用经济政策的目的:使均衡点回到AS上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政府支出G或货币供应M,使得总需求曲线AD向价格水平线和总供给曲线AS的交点移动。1幻灯片28

对两种冲击的抵消

QQ截图20151212215047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或者调整税收的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三级政府都可以实施。

货币政策:中央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以改变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只有央行可以实施。

看似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相互联系的

政府预算:政府支出G和税收收入T之差。如果支出大于收入,称为政府预算赤字。

赤字出现后的帐面平衡:1. 发行政府债券2. 增加货币供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政府预算恒等式:

债券增发量:\(\Delta B = B _ { t } - B _ { t - 1 }\),货币增发量:\(\Delta B = M _ { t } - M _ { t - 1 }\)

注:用增加货币供应来应对赤字的办法实际上是以向全体人民赖帐的方式推卸政府责任。其结果是通货膨胀。

首先,假定ΔM=0。在没有货币政策配合的情况下,任何财政扩张都只能通过借贷来维持;

其次,假定预算平衡G=T。货币供给增加必须与政府债券减少相等。也就是我们在银行体系部分所说的“公开市场业务”。

由此可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相互独立。

经济政策的比较和利弊分析

经济政策比较的出发点:

尽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都是通过变动总需求来达到影响产出的目的,但是这两种政策的作用原理和对经济运行产生的相关影响都不相同。而且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使用两种政策效果的显著性也不相同。

政策效果的显著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取决于乘数效应的大小。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作用下,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于货币市场的作用,它被减弱了一些。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在没有货币市场作用的情况下,总产出由于乘数的作用会由Y*变为Y。但总产出的增加提高了货币需求和利率,进而引起投资下降和净出口的减少。乘数效应被部分抵消,均衡点由政策预期的e变为e1。均衡点由政策预期的e**变动到e1的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由于货币市场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会比预期的小一些。

货币市场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在考虑了挤出效应以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经济中货币市场的结构,因为货币市场的结构决定了LM曲线的陡峭程度,LM曲线越陡时,挤出效应越显著,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越小。

QQ截图20151212215608

货币政策效果的显著性则取决于IS曲线的陡峭程度

QQ截图20151212215700

直观的说,IS曲线的陡峭程度反映了一个经济中的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程度和净出口对兑换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显然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的上述敏感程度较高,其IS曲线较平坦,因而使用货币政策的效果较显著。

两种政策的运作机制比较

  • 财政政策见效快。政府支出本身就是总需求Y的一部分,所以变动G会立刻影响到由总需求所确定的总产出。

  • 但财政政策的负面性在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利率上升影响国内投资环境。中小企业受困而不能增加就业。

利率上升引起的兑换率上升影响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而对总产出产生影响,不会有财政政策的副作用。用货币政策可以改善经济环境,低利率和低兑换率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利。

  • 但货币政策的效果往往受到时间差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政策的局限性

经济政策,尤其是短期经济政策,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国家的潜在生产能力。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顾此失彼。如: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财政赤字影响国际长期发展;增加货币供应引发通货膨胀等等。

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的“自然率假说”(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中影响产业与就业,而在长期中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必将回到其经济结构本身所决定的水平,即回到“自然产出”和“自然失业”的水平。

自然失业率:同宏观经济均衡相适应的失业率,当宏观经济达到均衡时,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又叫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两个概念周期性失业:由失业和产量损失之间关系的奥肯定律相关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失业,由于许多人在寻找,调换,等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失业。

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摩擦性失业,工会议价能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社保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