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文章目录
  1. 1. 城市与城市化的内涵
    1. 1.1. 城市定义
    2. 1.2. 城市化
    3. 1.3.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2. 2. 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州的证据
    1. 2.1. 机制1:贸易与城市化
    2. 2.2. 机制2:余粮与城市化
  3. 3.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
    1. 3.1. 2000后户籍制度改革
    2. 3.2.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3. 3.3. 农村劳动力进城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4. 3.4.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该如何走
  4. 4.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与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定义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对于城市的内涵的几点共识

A、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B、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

C、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

D、城市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占主要地位;

E、城市的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与其他居民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F、城市是交通、通讯、供电、邮政等社会基础设施最完善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最完备、最集中的区域。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社会、乡村文明逐步变为现代化城市和城市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由于机械文明的发达推进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由此同时发生的地域和社会的变化。

狭义的城市化: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质变。

广义的城市化:是在聚落或者地域中城市的因素逐渐增大的过程,而且是从城市产生影响在聚落和地域的内部越来越显著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

A、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B、人口结构由以农业人口为主转变为以非农就业人口为主;

C、由自然、原始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文明;

D、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发生全面变化;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镇的数量由少到多

城镇的规模由小到大

城市布局由北至南

城镇的类型和功能由简单到复杂

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州的证据

机制1:贸易与城市化

农产品或初级产品贸易,不会直接影响城市集中;

只有工业品贸易,才会直接影响城市集中,因为工业生产集中到城市可以节省成本;

但是,工业品贸易又分为进口和出口,它们对城市集中的影响机制相同吗?

进口工业品,则消费者没必要集中到城市,因为进入城市消费进口工业品反而会额外承担拥挤成本;

出口工业品,则生产者是否会集中到城市以利用前向联系,则还要取决于出口品生产的投入是否来自国内;

机制2:余粮与城市化

封闭经济条件下:余粮率=城市化率

粮食进口

第一,如果余粮率低,贸易提供了进口粮食的可能性;进口粮食提高余粮率,促进城市化;

第二,农村往往蕴藏着剩余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没有带来之前,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移民进入城市部门生产工业品,不会降低余粮率,却可能促进出口换汇(进一步增强进口粮食的能力),促进城市化;

粮食出口

粮食出口不会直接影响城市集中,但是粮食出口会降低余粮率,从而降低城市化水平

进口工业品投入要素和出口工业品,都不需要集中进入城市进行生产;也不需要那么多城市人进入城市生产;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与城市集中和城市化可能存在负向联系,但是,这要取决于它们的工业化战略以及出口品的投入要素来自国内还是国外;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

2000后户籍制度改革

A、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但是这些 改革通常仅仅是户口名称的改变,养老、医疗和低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落实。

B、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C、试行放开并等待户籍“并轨”条件的成熟

中国现行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1、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A、内部的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较为合理,产、供、销完全按照市场需求作出安排;

B、合作文化对其经营绩效起了很大作用;

C、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使得乡镇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D、规模一般较小,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可以较灵活地调整产量、价格甚至产品结构;

E、土地就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因此,乡镇企业对于职工的聘用和解雇都可以较为自由地实现而不至于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2、离土又离乡:农民工进城

向城市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特定的称谓──“民工”,相应的民工流动称为“民工潮”。“民工潮”有四个特点:

A、季节性,常常是农闲时节流出,农忙时节回流;

B、短期性,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受年龄影响并不大;

C、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中西部农村地区向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转移;

D、复杂性,流动范围和流动方式复杂多样:

农村劳动力进城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1、城市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品

2、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政策

就业门槛和就业水平

3、农村地区的养老与子女教育

A、农村养老问题

B、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城市就业岗位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GDP。资本密集型投资更能拉动GDP—投资创造就业岗位的弹性下降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该如何走

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难题

任何试图减少城市失业的努力(例如通过创造更多的现代部门的工作)都将至少部分地自我否定,因为这将使农村—城市移民更有吸引力。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一部分,只有当城乡收入差距减少时,失业才会减少。

2、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小城镇或者“卫星城镇”的发展

3、转变工业化进程中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简称“三化同步”

旧解释:户籍制度

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投资倾向性:更多资本被投入到城市部门中的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导致城市部门的投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从而抑制城市化进程。